作者 | DR
不知不觉,2021年余额已然不多。如果要为这一年记录只言片语,“传统”仍然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在中秋拿下六个热搜的河南卫视,凭“中国节日”系列节目刷了一年的存在感。继B站之后,屏幕前的观众又一次发现,一场深入人心的晚会,真用不着烂大街的流量和金曲。
从京绣、戏曲、剪纸到少林功夫和太极拳,河南卫视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“潮台”,靠的都是“老东西”。
在国潮当道的今天,非遗年轻化已经不会让人太意外。
不久前,人民日报的“非一般非遗”系列纪录片走进湖南,发布了三支记录不同非遗技艺的短片。其中,皮影戏人鱼姑娘剧目,就呈现出了动漫一般的生动质感。皮影戏(湖南皮影戏)国家级传承人李桂香表示,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加持,皮影戏如今的舞台形式已经全然不同。
比起在博物馆中被某段历史定格,传统文化当然会更有兴趣活在当下。好在,在国潮崛起的今天,这条路要远比想象中好走。
01有100种方法
可以走进年轻人心里
著名非遗保护学者刘魁立曾说:“文明的推广、文化的赓续,靠传承,但是也靠传播。”
今年5月份上线的《非一般非遗》自不消说,微纪录片《了不起的匠人》,足迹更是遍及中外,诉说那些与主流社会“背道而驰”的非遗传承人。
连续三季豆瓣评分9+的《国家宝藏》,则通过“物质文化遗产”+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王炸组合吸睛。通过细数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将非遗的巧夺天工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譬如,在节目中,“瓷母”各种釉彩大瓶是物质文化遗产,但瓷母上涉及的各种工艺就是非遗;《千里江山图》是物质文化遗产,但汉字书法和现场展示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就是非遗。
事实上,除了放大非遗文化的厚重感和颗粒感,对于上了年纪的“遗产”而言,要投喂到年轻人心里,包裹一层“糖衣”总是一条好捷径。
对90后而言,不少人对四大名著的第一印象,都来自小浣熊的水浒传卡。20年前,这套有模有样的“盲盒鼻祖”,就曾凭着精致的漫画造型+中二的必杀技,让梁山好汉第一次在小学校园成为顶流。
又比如,作为更加经久不衰的顶流,孙悟空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任何一代年轻人的视线,从无厘头的《大话西游》到颠覆性的《大圣归来》,从脍炙人口的央视版《西游记》到今天备受期待的3A游戏大作《黑神话:悟空》,每个时代都总有符合当代青年想象的齐天大圣。
时至今天,无论比水浒传卡更丰富的潮玩盲盒,还是重新走进日常生活的汉服,人们总有办法让非遗以千姿百态走进年轻人的视野,架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,让厚重的历史轻快地穿越到当下,住进青年心中。
02永远20岁
新青年给非遗新力量
当然,非遗“降落”在青年文化上,少不了年轻人自己的“推波助澜”。细腻的镜头语言和花式的创意姿势娓娓道来非遗的过去今生,让年轻人感受着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的浑厚质感,不断唤醒他们冉冉升起的文化自信和对非遗热血奔腾的无边遐想。
“总有怀揣梦想的青年/在一起共过事/坚持做壶为梦/创建自己工作室。”这两句歌词,来自1994年出生的孙羽飞为家乡紫砂写的一首说唱歌曲。
作为中国“陶都”江苏宜兴人,孙羽飞在耳濡目染下,大学毕业便回家继承了紫砂的手艺。但,在看到紫砂产业面临的种种转型阵痛后,孙羽飞并不满足于只做传统紫砂壶,而是希望融入更多新潮的元素,靠创意提高紫砂壶的价值。在这个90后手艺人看来,只有相对充足的资金,才是创作的保障。
年纪更小的95后郎佳子彧,曾在自己的抖音上签名栏写下一句话:用年轻的方式,分享中国非遗文化。
这个曾参加《最强大脑》的北大学霸,如今正儿八经的身份是国家级非遗“面人郎”的第三代传承人。不过,这位“捏面”超过20年的“老师傅”,仍然有着年轻人不受束缚的锐气。
因此,他的作品既有以《山海经》为蓝本的“火神祝融”、有向钟南山院士致敬的《百毒不侵·诛邪莫近》,甚至还有反映现代人深陷手机无法自拔的作品。
在郎佳子彧看来,面人是可以记录时代和思考当下的艺术,但它所代表的传统东方美学,目前在传播上仍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,“因为一百个人看见,十个人喜欢,一个人擅长,这东西就活下来了”。
不得不说,在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今天,这一代年轻人心底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被彻底唤醒。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年轻人自豪地做起非遗瑰宝的传承者,这份自信同样也驱动着当代潮流的走向,为当代生活和设计理念注入鲜活生命力。
“撮揉以线结之,而后染色,既染,则解其结,凡结除皆原色,余则入染矣。其色斑斓,世间无二。”《资治通鉴》中描述的古代扎染技艺,也在近年来成为被无数年轻人看见的“幸运儿”。
从T恤、卫衣到帆布袋,扎染在融合了当代设计语言与色彩审美的新情境下,已经跳脱出单纯的传统风土,而是以独特的纹理与鲜明大胆的色彩演绎,成为一股涌向时尚圈的新风潮。
最近,百事可乐便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的古老扎染艺术为灵感,联合新华社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旗下“天才妈妈”公益项目,推出首款国社联名潮流单品扎染潮流文化T恤和环保袋,并于百事盖念店线上及线下展呈空间同步亮相。
这些由非遗匠人手工打造的潮流单品,在以时尚设计焕新非遗瑰宝魅力的同时,更是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被彻底唤醒时,一次恰逢其时的回应。
作为一个始终保持鲜活锐气的品牌,百事对年轻人憧憬的年轻的、潮流的、好玩的传统文化,显然有着持续的敏锐。
2017年,百事首次打造百事盖念店,这个线上线下联动的潮流文化体验空间,也是百事沟通新一代的长线活动IP。因此,在过去几年中,每一季盖念店都会通过跨界联名等方式,衍生出一系列值得年轻人追求的潮流单品。
从电子琴、乌克丽丽到滑雪板,从运动服、非遗TEE到摩托车头盔,年轻人一切多元的热爱,都是百事盖念店愿意与年轻人一起拥抱的自由。
03潮流的起点,是共同愿望
不过,非遗的传承或弘扬,不只是一小簇人群的努力。
在今年国庆推出的“国潮当道”专题中,《新周刊》曾采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。后者认为,这个时代的国潮,已经成为一种人们审美和发展结合的共同愿望:
因为有人喜欢,才会有人去做,因为有人去做,才会有人喜欢。非遗与青年文化的结合,就是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。而人们的“共同愿望”会催生市场,然后形成产业、突破瓶颈、百花齐放,形成生生不息的闭环。
在联合推出纪录短片时,百事可乐还与人民日报合作推出三款非遗联名罐,将踏虎凿花、何氏皮影戏和醴陵五彩瓷三种非遗技艺,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印在了百事可乐的蓝罐上。
如果说,弘扬是最好的传承,这便是一种符合趋势的“共同愿望”:企业的产品通过非遗元素得到创新,也成为了年轻人热爱的载体。
而那些将非遗技艺代代传承到今天的人们,则是这个闭环的“起点”。
作为妇基会旗下一个“可持续发展类”公益项目,“妈妈制造”的公益模式,是通过建立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妈妈制造合作社,带动当地贫困妇女就地就业创业、生产融合当地手艺的非遗产品。
自2016年9月启动实施以来,“妈妈制造”项目目前已经建立近50个合作社,内容覆盖蜡染、扎染、刺绣、剪纸、银饰等20多种工艺的记录和整理,开发了100多款具有东方文化特色、市场前景良好的非遗产品。
在这个过程中,5000余位女性获得了创业和就业机会。
事实上,百事对这些女性的帮助,也并非一次“临时起意”。
过去几年间,百事与“妈妈制造”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合作,通过量身定制潮流单品、拍摄纪录片、举办线下艺术发布会等方式,既让年轻人看到、感受到、参与到这些非遗的传承和创新,也持续探索由“造血式扶贫”向“造血式文化振兴”改变的创新公益模式。
可以预见,对于一直和新时代青年同频共振的百事来说,为年轻人的热爱加持、为非遗的焕新创新、为乡村的振兴赋能,都将是今后持续不懈的追求。
正因如此,总会有越来越多古老文化,能够摇身一变成为通过赋能“造血式公益”的瑰宝,迸发出真正属于当下时代的鲜活生命力。
既是为理应活在当下的“遗产”造血,也是为人们理应拥抱的美好生活造血。
参考资料:
做非遗的年轻人| 中国新闻网
国潮来袭,看百事可乐如何用潮流复兴传统| 海报时尚网
“95后”学霸捏面人20年 郎佳子彧:非遗也可以很酷| 央视网